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在勇,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Today”上发表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纳米材料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2022-04-06 09:51浏览数:469次
本文作者: 胡厚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朱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在勇以第一作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Today》上发表题目为“Harnessing nanotechnology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pplications - a comprehensive review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的高质量科研论文。该成果主要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胡厚祥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谷战军团队共同合作完成。 ![]() 1 文章介绍 纳米材料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 1.引言 阐明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要介绍纳米技术在这里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文献信息学从宏观的角度展示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通过对9524篇文献的分析,发现药物递送、组织工程、成像和传感器是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其中,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被确定为研究最广泛的领域,占所有出版物的近30%,仅次于组织工程(24%)、成像(18%)和传感器(12%)。 ![]() 图1.(a)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四大应用;(b)纳米颗粒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年度出版物和引文增长;(c)国家/地区出版物占比。百分比表示全球范围内出版物数量的比例;(d)心血管疾病-纳米技术领域贡献最大的机构。 ![]() 图2. 纳米技术-心血管疾病领域 研究的关键词聚类 红色:药物递送;绿色:组织工程;蓝色:生物成像; 黄色:传感器;紫色:纳米材料心脏毒性 3.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分别从药物递送、组织工程、传感器和生物成像四个方面,针对临床中急需解决的心血管疾病的问题,用最新的纳米技术代表性例子做了阐述与说明。 ![]() 图3. 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主要应用, 包括生物传感器、成像、药物输送和组织工程。 ![]() 图4. 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 图5. 纳米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图6. 纳米技术在生物感应器中的应用 ![]() 图7. 纳米技术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4.总结与展望
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是与癌症相关纳米技术等其他广泛研究的领域相比,纳米科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例如,纳米材料在心血管中的毒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然而,尽管面临挑战,这一前景广阔的领域也存在机遇。简单地说,就成像应用而言,纳米技术可以提供具有新型造影剂的替代成像技术,而无须辐射激发源,大大减少现阶段辐射引起的副作用。 此外,除了寻找新的成像方法外,纳米技术还提供了用作放射性保护剂的机会,这可以大大减轻对病人和医生的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同时,在纳米技术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开发了电子网状设备,可以在线监测心脏组织功能,并根据需要在贴片微环境中释放药物。这种创新设计可以同时提供治疗和调控心脏功能。 可以预见,制造能够实现自我监测和治疗功能的“智能心脏”并不是天方夜谭。未来纳米科技一定会为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多的诊疗选择。 1 作者介绍 ![]() 郑在勇 研究生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郑在勇,中共党员,川北医学院2019级心内科硕士研究生在读。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2项大型RCT的开展,共发表科技核心论文3篇,SCI论文2篇,获国家奖学金1次,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次,获四川省医学科技(青年奖)一等奖,十佳共青团员、川北医学院优秀毕业生、川北医学院共产党员示范岗等荣誉。 ![]() 谷战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谷战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光生物物理协会秘书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奖。主要从事纳米药物设计、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及在研10余项科研课题,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技部973课题、3项中科院项目,在 Adv Mater, ACS Nano, Nanoletter等发表SCI论文150篇,通讯作者100余篇,其中IF>10的20篇,IF>5的50篇,1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申请获批专利10项。 ![]() 胡厚祥 主任医师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胡厚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审评审专家,第十一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第十三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主要科研方向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力衰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申请获批专利3项。 1 论文信息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tod.2022.101453 本新闻报道来自公众号胡厚祥大夫:https://mp.weixin.qq.com/s/qGUBQnP8omK8AlxQFkx2Lg
|